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对未年审报关单位及报关员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7:21:29  浏览:83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对未年审报关单位及报关员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问题的通知

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对未年审报关单位及报关员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问题的通知

1996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行政处罚法》实施以来,不少海关向总署请示,可否继续对报关单位和报关员不参加年审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经研究,现作如下通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细则》第二十五条对暂停有关单位报关权及吊销报关员证书作了具体规定,该条规定的适用前提是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海关法》已构成走私或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海关暂停有关单位报关权或吊销报关员证书,属海关对走私、违规行为当事人进行“罚款”、“没收”等处罚之外的“附加处罚”,不构成走私、违规的,不适用上述《细则》第二十五条。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法律及行政法规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的违反海关行政管理的行为,海关总署可以制定行政规章设定警告及较小数额的罚款的行政处罚,但不得设定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因此,对报关单位及报关员走私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凡《海关法》及《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可继续引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其中总署有关规章作了进一步具体规定的,同时执行总署规定);凡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的,各关可以直接引用总署有关规章进行警告或较小数额罚款的处罚,但不得进行其他种类的处罚(包括暂停或停止报关单位报关权,暂扣或吊销报关员证书的处罚),这是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对报关单位及报关员逾期(一个月)不参加年审、1年内没有报关业务等既不构成走私,也不构成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海关应视其为自动放弃报关权及报关员资格,并通知有关单位及有关报关员,海关将不再接受其报关;无法通知的,应在海关公告栏予以公告。如要恢复报关资格的,须经海关同意后,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人事系统开展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

人事部办公厅


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人事系统开展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
人事部办公厅



今年是人事专业“三五”普法规划实施阶段的最后一年,明年将进入总结验收阶段。为确保人事专业“三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并做好“三五”以后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的部署工作,根据《全国普法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普法办〔1999〕
07号)精神,全国人事系统普法领导小组决定,利用今年下半年的时间,在全国人事系统开展一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调研活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研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这次调研活动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从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高度,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和人事部关于《全国人事系统人事专业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人发〔
1997〕60号),认真分析本地区、本部门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的状况,提出人事专业“三五”普法总结验收的意见、建议,探索“三五”以后继续推进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主要途径和措施,为人事专业“三五”普法的总结验收和“三五”普法以后的工作
部署打下基础。
二、调研课题
根据全国普法办的安排,这次普法调研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三五”普法总结验收问题。内容包括:1.本地区、本部门人事专业“三五”普法规划的落实情况;2.人事专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特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人事专业“三五”普法验收的任务、方法、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三五”普法以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内容包括:1.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跨世纪新发展的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面临哪些重要课题;2.当前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哪些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3.实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的途径与措施;4
.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有哪些重大典型和成功经验;5.对全国部署“三五”普法以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时间、步骤
这次调研活动从八月下旬开始,年底前结束,大体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从八月下旬至十月中旬,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单位人事机构自行组织调研,并写出两个调研报告,即“关于人事专业‘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意见的调研报告和关于‘三五’普法以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报告
”,于十月上旬送全国人事系统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然后由全国人事系统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整理出两个总报告,于十月中旬送全国普法办。
第二步,从十月中旬至今年年底,全国普法办将组成调研组开展调研,如有人事部门的任务,各级人事部门要积极参加、主动配合。
四、调研要求
(一)这次调研活动对“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结、“三五”普法以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部署以及深入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各级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列入日程,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切实搞好。
(二)调研工作要紧密围绕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人事工作实际展开。要从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分析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主要任务,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和主要途径、措
施。
(三)在调研过程中,要在深入基层和研究问题上下功夫。要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实情况。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999年8月24日
企业有无必要与离职员工签署《保密承诺书》

唐青林


  人才流动是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几年离职员工泄密的案件数量呈迅速上升状态。为了规范企业人才流动,杜绝离职员工“带着”原单位的商业秘密流动到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或者自立门户,要求离职员工签署《保密承诺书》的规范方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与喜爱。是否有必要要求离职员工签署《保密承诺书》?
  《保密承诺书》是承诺人意思表示的载体,主要为员工提出离职时企业要求其签署的,旨在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一般包括如下承诺内容:(1)承诺离开单位,不会携带文件、工作日记、磁介质、实务或其他与商业秘密有关的物品;(2)承诺离开单位后,不泄露规定的商业秘密;(3)承诺离开单位后,不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单位的商业秘密;(4)承诺离开单位后,不以不正当手段转移原单位的客户;(5)承诺离开单位后,不会以不正当手段劝说原单位的员工跳槽;(6)承诺如果违反以上约定,愿意承担一切损失。
  通常,《保密承诺书》明确了离职员工的保密义务,具有约束作用。在发生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时,该承诺书还具有证据效力,商业秘密权利人可以把其当作有力的法律武器去抨击员工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证明离职员工应履行的保密义务,一般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企业在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时,要求其签署《保密承诺书》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员工在职期间,企业的保密措施不完善或者企业从未与员工明确约定保密义务的,更应该注意在员工离职时要求其签署《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范围,约定保密义务,以此来弥补企业保密措施的不足。
  离职员工在离职前签署《保密承诺书》并非法律强制规定的义务,签署与否全凭当事人自愿。一般说来,如果企业已建立了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且与相关员工已签有保密协议、竞业禁止条款等,则《离职承诺书》并不具有很大的作用,但该承诺书签订的意义在于可作为企业“已采取保密措施”的证据,并在发生承诺书中所约定的员工违约、侵权的情形时,更好的举证证明自己的权利。

编者注:本文摘自北京市安中律师事务所唐青林律师主编的《中国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百案类评》(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唐青林律师近年来办理了大量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案件,为多起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提供辩护,在商业秘密法律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欢迎切磋交流,邮箱:lawyer3721@163.com,电话:13910169772。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